什么是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学派是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由基提乌姆的芝诺(Zeno)创立,成立于公元前4世纪并持续了大约5个世纪。今天最著名的古代斯多葛学派人物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小塞内加(Seneca the Younger)、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和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大多数人是从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The Meditations)开始了解该哲学的,我建议你们读完这篇文章后再读这本书。

斯多葛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它有着一套特定的伦理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是一系列心理学实践的基础,旨在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变得更富有心理韧性,更不容易被生活中的事件所困扰。

斯多葛学派认为,一种行为或道德上的智慧是唯一真实且至高无上的追求,他们称这种智慧为“美德”(Virtue)。换句话说,我们自身的品质比一切外物来得重要。我们无法完全控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遭遇,但却能控制自己如何去应对那些情况。生活是由你自己创造的

人生的目标不应是享乐或名利,因为那些多半都在天不在我。人生的目标应是借着智慧和品质的力量来处理好命运交给我们的任何东西,无论那是痛苦还是快乐,名誉还是谴责,财富还是贫穷。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斯多葛学派对美德外的一切都漠不关心(这是很多人对这派哲学的最大误解,所以这此我们需要额外注意)。斯多葛主义者确实有一些偏好,他们更想要快乐而非痛苦,更想要朋友而非敌人,更想要财富而非贫穷。然而,如果运气不佳,事与愿违,他们也不会感到强烈的沮丧。

斯多葛派学说以伦理学为重心,秉持泛神物质一元论,强调神、自然与人为一体,“神”是宇宙灵魂和智慧,其理性渗透整个宇宙。

在这种意义上,斯多葛学派是在学会接受他们的遭遇。他们从不抱怨,只是尽力处理好事务继续他们的生活。我认为斯多葛派伦理学的精髓是在两种显然矛盾的心理状态之间取得平衡。

《埃皮克提图指南》(Enchiridion of Epictetus)是一本描述斯多葛主义训练的古老手册。我说过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一次文献,但我不得不提到这本书开头句所包含的基本概念:“有些事我们可以控制,而另一些却不行。”**现代的斯多葛学派倾向于称它为“控制二分法”(Dichotomy of Control)。**很明显,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由我们决定的,而另一些则不是。但斯多葛主义者确实在这句话之中传达着更为深远的涵义。

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区别,担心或挣扎于他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你不能改变过去——太晚了,该发生的都已经发生了。尽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后悔,但对过去的病态回顾在抑郁症患者中更为常见。我喜欢用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夫人》(Lady Macbeth)的台词告诫自己:“无法补救的就无需后悔。”顺便说一句,你们如果听过匿名戒酒会著名的“静心祷告”(Serenity Prayer),就会发现它实际上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上帝,赐予我去接受我不能改变之事的宁静

去改变我可以改变之事的勇气和去知晓二者区别的智慧

第二个基本概念与第一个基本概念非常接近,它恰好可以用《埃皮克提图指南》中最广为引用的一句话来完美地概括:“让我们沮丧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顺便说一句,每位认知行为治疗师都知道这句话,因为几十年来,这是治疗之初他们最常对患者说的一句话。我们说过,有些事情是由我们决定的,另一些则不是。

真正由我们决定的只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包括我们选择看待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况的方式。斯多葛派还有一句名言:凡事皆有好坏。当人们试图用坏的一面思考事件时,他们会感到不安和沮丧。例如,假设你在工作中做一个重要的演示时,有人问了你一个你无法回答的问题。当你告诉自己:“这简直是一场灾难,我看起来像个十足的白痴——我无法应对这种尴尬”,你的目光仅仅局限在了坏的一面上。你完全可以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最重要的是我做我最好的,我可以先停下来,承认我现在没有答案,并承诺得到答案后会回复他们”,这就是以好的一面在思考问题。

我们的思想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情感。更具体地来说,斯多葛学派认为我们对事物重要性的优先级和我们的价值观是塑造情感的关键。这就把我们带回到了我在开头提到的斯多葛主义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如果一个人相信外部事物和他人意见是最重要的,那他/她就离得神经症不远了——如果事情的结果不符合期盼,人就会陷于周而复始的沮丧和烦躁之中。

斯多葛派希望我们对生活抱有更现实的态度,谨记事物的无常性,不幸与幸运会交替着发生。当人们在深层次上接受命运,并由此对事物愈加超脱和抽离,他们即可抵达智慧的境地。

关键是要注意到我们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那些只是虚假的投射。我们的财富会起起落落,就像一块石头被扔到空中又落下来,但它的起落对石头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只有我们的内心产生了比较级,这个事物才对我们显得重要。只有当我们将其化作严格的要求,我们才会陷入不安:我不能跌倒,我必须成功!但也许这并没有那么重要,也许这不值得烦恼。斯多葛派认为任何外部事件都不值得烦恼,真正重要唯有我们自己的品质以及我们选择如何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三个日常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看待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实践。

客观描述

正如刚才所说,斯多葛学派认为我们的价值观就好比阳光照亮物体那样,是投射而并非实体。我们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世界,收获的视野会跟戴着阴郁的暗蓝色眼镜来得不同。斯多葛学派人士用来自我提醒的方法是用非常客观的语言来描述事件,避免任何强烈的价值判断或情绪化的修辞。

理解美德

斯多葛主义的训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澄清我们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斯多葛派确实相信这些价值观应该是理性的——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哲学,而不是一种基于信仰、传统或启示的宗教。

不过,斯多葛学派哲学之所以能在理性上迈出一大步,要归功于他们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来的一种简单工具。在它的帮助下,斯多葛学派得以阐明他们的价值观,并使其逻辑上更为严谨统一。

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一种“双重标准”的策略。找一张纸,在中间画一条线,分成两列。在一栏的顶部写上“期望”,在另一栏的顶部写上“钦佩”。现在,在第一个标题下,写下一些你生活中最不开心的事情,或者你发现自己花时间去追求的事情。

这些可以是你投入了精力想要避免、改变或实现的事情。例如,人们倾向于写“寻找伴侣”,“在工作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看新闻”等等。他们当下表现得好像这些事情很重要。

现在想想别人身上你最钦佩的品质,他们是谁并不重要,可以是朋友或同事,也可以是你崇拜的历史人物或虚构人物。你觉得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最值得称赞?阐明你自身价值观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想想别人身上你最钦佩的品质。

最后,如果你将一些或全部的“美德”移到第一列中,会发生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你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你所钦佩人物的品质,生活将会有什么改变?你的今天、明天和后天会变得怎么样?如果这成为一个长期的习惯或者你的整个生活方式呢?例如,一个名叫克里托布鲁斯(Critobulus)的年轻人曾请求苏格拉底帮助他结交新朋友。苏格拉底让他列出他在理想朋友身上寻找的品质,并帮他反思和阐明这些品质。然后,他秉承一贯作风把整个讨论抛回到这个年轻人身上,问他自己有多少这样的品质。答案基本上是:一个都没有。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年轻人之前的问题是本末倒置的,**他应该先投入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变成他想结识的对象那样的人。**他们的讨论恰好印证了苏格拉底的一个哲学母题:你应该在现实中成为你理想中想成为的样子。

高处视野

记住,斯多葛主义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斯多葛学派希望运用理性牢牢地把握生活的真谛。他们自然而然指出来,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考虑事情。多数时间,生活中的我们狭隘地看待事件,其性质等同于断章取义,由于关键信息的遗漏而存在误导性。因此,斯多葛派试图拓宽他们看事件的角度。他们明白,我们在生气或难过时倾向于缩小注意力范围,放大最糟糕的部分。